一、参观前谈话交流
(一)出示谜语,介绍活动
1.谜语激趣:一个姑娘真可爱,专把树叶当饭菜。辛勤吐丝献终身,织成丝绸做穿戴。(答案:蚕)
2.教师谈话:明天,我们将要到养蚕厂,请工作人员为同学们介绍蚕的有关知识,亲自参观蚕的不同发育阶段、生长过程。最后,工作人员还会发给每位同学蚕卵带回家。我们针对这个活动做个方案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活动内容有所了解,激发他们参观学习的兴趣。
(二)细化任务,制定方案。
1.行前,教师根据学生选择的研究内容,进行分组,适当调配小组成员数量,选出小组长。
2.研究关于蚕的相关课题,制定出表格:
研究的课题 | 收获 |
蚕吐的丝都有什么颜色 | |
蚕一天吃多少桑叶 | |
蚕一生分为几个阶段 | |
蚕有牙齿吗 | |
蚕有没有眼睛,能不能看见东西 | |
怎样养蚕吐的丝是彩色的 |
【设计意图】参观前根据学生想了解有关蚕的常识,教师制定出相应的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参观。
三、学习蚕的相关知识
老师带领学生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来到饲养车间参观学习。
1.了解蚕的发育特征。
工作人员带领学生一边参观一边分别介绍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特征。蚕是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发育阶段。卵是胚胎发生、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幼虫是摄取食物营养的生长阶段,蛹是从幼虫向成虫过渡的变态阶段,成虫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的生殖阶段。
2. 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理解生命的意义。
蚕宝宝属寡食性昆虫,除喜食桑叶外,也可以吃柘叶、榆叶、葡萄叶等。桑叶是蚕最适合的天然食料。一头蚕自孵化至吐丝结茧,大约6-9天蜕一次皮,共需约24-32天,大约吃桑叶20-30g,一般经四次眠和蜕皮,体重约增加1万倍。吐丝结茧是桑蚕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一种本能,桑蚕茧可缫丝,丝是珍贵的纺织原料。
教师引申生命的意义:蚕的一生是短暂,粗粗一算,也就一两个月。然而,就是这一两个月,实现了它的使命,更做出了它的价值。这就是蚕的人生观:要过好每一天,即使生命已步入倒计时,也要每天过的充实,要为世界留下各样的知识或精神宝藏,推动社会进步。
3.工作人员亲自做示范,讲解蚕的喂养过程和注意事项。
喂养过程:
(1)使用塑料盒养蚕,防止饲料干燥和污染,饲育盒盖上打有透气孔,饲育中须一直盖着盒盖。
(2)蚕的喂养时间:每天喂四次,上午7时,中午11时,下午4时,晚上10时。
(3)桑叶保持新鲜,每次喂养适量,剩下的放在冰箱里保鲜。
(4)4龄蚕是成长的转折时期,桑叶要新鲜,如营养不良会影响蚕的质量。在每次喂叶时进行移蚕扩座,保持蚕头均匀。
(5)饲育中,在蚕眠的时候不要去挪动它;刚蜕完皮的起蚕,皮肤十分嫩,也不要用手去抓,以免起蚕受伤。
注意事项:
(1)温、湿度要合适,保持温度在26-27度。
(2)搞好蚕座卫生,大蚕期每天早上要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保持通风干爽。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使学生对蚕有了初步的了解,更直观形象的观察蚕的不同发育阶段,并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
四、了解蚕的价值和养蚕的历史
1.来到生产加工车间,参观蚕丝的生产加工过程,介绍蚕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食用价值。
2.教师谈话: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祖先最先开始养蚕,引导学生研究养蚕的历史。
养蚕起源于中国,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祖先就栽桑养蚕,蚕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昆虫之一,蚕丝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中国是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蚕的药用价值,包含在蚕的每一个发育阶段,是天然的高蛋白质,老少皆可食用。蚕可谓世上难得的,集食疗、养生、保健、补益于一体的药食同源的佳品。
3.教师介绍蚕桑文化习俗。
蚕灯舞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蚕灯是灯舞的一种,原是溆浦县大华乡小黄、竹园两村张姓家族的族灯。主要流行于溆浦县大华乡、龙潭、葛竹坪等乡以及小黄、竹园、潘岭、百家园、红岩、白沙等村。
4.教师出示关于蚕的诗歌,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关于蚕的诗歌、谚语、谜语,并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交流,让学生主动研究蚕的文化,积累关于蚕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引导学生学习蚕这种舍身忘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五、动手养蚕
1.分发给每个小组组长20个蚕卵,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养蚕。
2.同学们用纸盒或者木盒子给蚕卵建了个新家。
3.小组组员分工合作,进行采新鲜的桑叶并进行喂养和清理卫生。
4.同学们利用下课的时间每天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并通过绘画和写日记的形式做好详细记录。
【设计意图】在养蚕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美术绘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跨学科教学的目的。
六、课堂总结
教师谈话:同学们将在养蚕的一个多月里,通过亲自动手采摘桑叶,喂养蚕宝宝,观察蚕的成长过程,看到蚕破茧而出的过程中,使同学们了解生命丰富的形态变化,了解形态变化中丰富的科学知识,帮他们开动脑筋,大胆尝试,获得教益。同时,养蚕过程还可以使学生们强烈地感受到“养育”对于一个生命成长的意义,能够由物及人产生爱与奉献的联想,达到引人向善的目的。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手养蚕,在活动中感受蚕的伟大,体会生命的意义,意识到人类在科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续研究蚕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