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PBL项目“桑与蚕”研习计划
阶段 | 项目内容 | 涉及学科 | 学生活动 | 指导教师 的活动 |
阶段一 项目启动 时间: 2024.3.15 | 主持校宣讲PBL项目 参与校指导老师带学生入驻项目 | 【能力】自我表达、与人沟通 | 【线上】入驻平台、认识学伴 | 教师群内沟通,达成共识 |
阶段二 知识获取 时间: 2024.3.15 —3.20 | 【知识学习】 1. 蚕的一生有哪些形态? 2. 古人从何时开始养蚕?是怎样养蚕的? 3.查阅文献:丝绸之路与养蚕的知识。 【分享】 关于桑蚕的诗歌典籍。
| 【历史知识】 1. 丝绸之路 2. 养蚕的起源 3. 蚕丝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能力】 1. 文献查阅 2. 内容表达 3. 调查记录 4. 分享与共识 | 【实践】 1.查阅有关丝绸之路、养蚕知识。 2.线上分享。 | 【引导与赋能】 1. 群组内创建话题 2. 微信群内鼓励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去发现 3. 引导学生分享 4. 逐步建立学伴关系 |
阶段三 考察探究 时间: 2024.3.20 —4.1 | 【任务】 1.交流养蚕起源和应用 2. 查阅资料,学习养蚕的知识,制作蚕房。 3.调查:当地养蚕的目的、现状。 | 【科学】 1.蚕的生活习性,养蚕的相关知识。 2.搜集整理影响蚕宝宝生长的因素。
| 【实践】 1.户外考察 2.访谈专家了解本地区养蚕行业的现状,以及蚕丝的应用。 3.查阅资料 4.分享讨论 5.上传访谈图片及文献资料到平台 | 【引导与赋能】考察记录、资料查阅的方法、启发“桑蚕”的理解 |
阶段四 劳动实践 时间: 2024.4.1 —5.15 | 【任务】 1.校际按地域时段开始养殖,记录蚕宝宝不同形态的变化。 2.多种方式记录自己养蚕的过程,写观察日记,表达自己的感受。
| 【生物学】 1.蚕的成长的相关知识 整理影响蚕生长的因素 | 【实践】 1.养蚕实践 2.记录蚕宝宝从卵-幼虫-蛹-成虫的生长过程。 3.分享讨论不同时期蚕的生态结构及困惑。 4.每周上传蚕宝宝的图片1次到平台 | 【引导与赋能】养蚕方法实践课,认识蚕的生命历程,建立生命周期的模型。
|
阶段五 设计制作 时间: 2024.5.15 —6.15 | 【任务】 蚕丝加工团扇 网上分享 (自己种植的蚕丝进行加工成作品) | 【美术】 学习制做蚕丝团扇的方法,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并进行装饰。 | 【实践】 1.劳动实践 2.记录实践过程。 3.分享讨论 | 【引导与赋能】蚕丝加工方法指导课,进一步了解蚕丝的妙用。 |
阶段六 考察探究或研学旅行 时间: 2024.6.15 —7.10 | 【任务】 科学探秘: 1.养蚕最早出现出现什么时候?为什么出现在中国?是否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2.蚕是如何越冬的? 3.非遗研学-古法缫丝,感受蚕丝技术的进步。 | 【历史】 1. 养蚕的相关知识的发现、整理、解读、分享。 2. 探寻蚕桑文化研学(当地丝绸博物馆等) | 【实践】校本成果整理、校际养蚕专题设计制作 | 【启发赋能】从哪里检索?如何考证? 赋能:文献研究能力 启发相互协作,构建学伴关系 |
阶段七 展示评价 时间: 2024.7.10 | 【任务】 汇报展示创作——蚕的生长过程手抄报或PPT展示,上传平台。 | 【语文】 养蚕观察日记展示,视频整理汇报,上传平台。 | 【实践】 社会调查与差异发现,美术作品创作上传平台。 | 【启发赋能】 社会调查方法、工具、美术创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