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是国人的骄傲。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蚕桑文化现在主要集中表现在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并绵延江苏省、四川省、山东省、广西省等地区,但综观中国丝绸发展史,蚕桑文化甚至可以覆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流传地区、人群之广足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
桑蚕文化的起源
据考证,中国养蚕种桑在新石器晚期就开始了。而最早在正史中记载的养蚕织丝的祖先是嫘祖,元《通鉴纲目前编外记》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皲裂之患,后世祀为先蚕”,民间的蚕农都称其为“蚕母娘娘”。
桑蚕文化的发展之路
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植桑养蚕。蚕丝的利用开始于渔猎时代的末期,而养蚕开始于农业时代的初期即黄帝时代。
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丝织手工业发展很快,织造丝织物的地区也大为增加。蚕桑生产对各国政治、经济的影响很大。商鞅变法也十分重视蚕桑的发展,变法中规定生产丝绸到达一定数量就可以免除徭役 。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从而产生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中外在丝绸和蚕桑技术上的交流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隋唐时期中国的蚕丝业逐渐转移至长江流域,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
明清时期,蚕丝产区分布有了较大改变,除了江南,四川等传统产区外,西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山东及两湖地区也得到很大发展。
桑蚕文化的历史地位
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而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丝绸文化、瓷器文化则标志着中原文明进入鼎盛阶段。蚕丝是丝绸的基本原料,丝绸文化实际上就是蚕桑文化的高度发展成熟阶段。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对养蚕种桑的描画,可以看出蚕桑文化对中原文化以及东亚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国家而丝绸也是东方古老文化的象征。
在当今“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蚕丝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中,在阐述战略的提出、渊源和内涵的基础上,“一带一路”对实现中国蚕丝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蚕丝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中国蚕丝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进世界蚕丝业的发展及提升中国蚕丝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增加蚕种出口、扩大对外投资、加强技术与生产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弘扬中国蚕丝文化等一系列战略选择,都充满着机遇与挑战。